查看原文
其他

【日新论坛】我院研究生日新论坛第158讲顺利举行

2021年3月26日晚,我院研究生“日新论坛”第一百五十八讲在长安校区文汇楼C段501室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題为《大粮户与战时中国——以川陕地区为中心》,主讲人为2018级中国近现代史方向硕士研究生郑康奇,评议人为中国近现代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温艳教授。

在本次论坛中,郑康奇同学首先简要解释题目中“大粮户”一词的含义,他认为“大粮户”即有较多存粮或产粮的农户。作为国家粮食的主要供应者,粮户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粮户的具体行为,已不单纯为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之所以以川陕地区为中心,是因为川陕地区是战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也是抗战大后方的重要经济支柱,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其次,郑康奇同学从“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军粮供应”“博弈:征粮中的大粮户与政府”及“结语”三个部分对其所讲内容展开阐述。
通过分析抗战前、抗战初期的粮食征收与供应情况,以及战争背景下川陕地区的军粮困境、征粮对象的转移问题,得出面对粮食危机,蒋介石的六点解决办法却并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的结论。为了统一解决粮食问题,国民政府于1940年7月召开了三次粮食会议,并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围绕粮食问题,开始了多次实践与尝试。同时,郑康奇同学指出,抗战初期国家对于大粮户的态度是从模糊到逐渐强硬的。由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国民政府实施“大户纳粮”的政策,并进行了动员行动,对“大户存粮”展开了调查。面对政府的严查,大粮户也积极行动。整体而言,大粮户的抗争与行动是大粮户的理性行动,即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粮户在抗争的同时,参与了献粮与捐款活动,成为大后方较为普遍之事,亦是政府变相获得粮食资源的渠道。在结语部分,郑康奇同学分析大粮户在战争时期的生存状况与扮演的多重形象,指出大粮户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的双重作用,并对大粮户屯粮、纳粮、献粮的行为给出了相关评价。


评议环节,温艳老师首先总结了报告的内容和框架,并希望硕士生论文选题能以之为良好借鉴。同时,温艳老师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问题意识等方面作出相关评价。


在问答环节,郑康奇同学针对与会学生提出的学术研究的具体步骤等问题进行了回应,并提出史料来源和史料选择的重要性。


● 本次讲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推荐阅读

【日新论坛】我院研究生日新论坛第157讲顺利举行

【日新论坛】我院研究生日新论坛第156讲顺利举行

历史文化学院“不忘来时路,奋斗新征程”微团课大赛初赛优秀作品展示(内含复赛投票)

【史院集萃】王双怀教授所编《史念海读史札记》出版

再登央视!我院王双怀老师做客《中国地名大会》第二季,精彩解读地名故事




图文来源/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会

责任编辑/郭瑜美

审核/李霄倩

指导老师/马瑶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赞和在看再走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